站内搜索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育活动
【综高新课改·集备篇(四)】开学“集备”扬帆行,核心素养再提升——政史教研室“集备”活动纪实
来源:教务处 时间:2020-09-11

 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教研,培育研讨氛围,发挥集体的作用,形成教研合力。

先研后教,精准课堂。2019年9月开始,山东省从高一年级投入使用统编版政治、历史新教材,教材在编写体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探讨解决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困惑,学校综合高中政史教研室的老师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开展集体备课、集体教研,认真探讨教学重点难点,对课本教材内容深入挖掘。为保证开学良好的授课效果,老师们提前打磨课堂,保证课堂效果。

通过集备,政史教研室的历史老师达成教学思路、安排上的统一,认为统编历史新教材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唯物史观。而这属于政治的哲学部分,可高一学生还没有接触这部分知识,所以历史课堂急需政治老师提前讲解部分哲学原理。政史教研室的政治老师也在集备中提出政治学科新教材教学实施中存在的困惑: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以原始社会开始的不同社会形态的历史知识为支撑,得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等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观点,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知识支撑政治上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政治教学也急需历史老师能提供相关教学资源。经过多次热烈的讨论,集备组认为,离开历史讲政治是空洞的,离开政治讲历史又是肤浅的,加强学科融合势在必行,教学改革要在探索中不断深化。

通过集体备课,老师们总结出上好一堂课的四个必备条件。

一是制定准确的目标。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课程标准,落实学科素养,适应新课改新高考的新要求,做到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理论学习和能力提升相结合,以一线教学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的“量”与“质”关系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上,要注重教会学生阅读,灵活运用阅读方法,读懂题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得知识,掌握最优答题方法。

四是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要创设情境,形成良好氛围,让学生恰当表达心中所想。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讲话的机会。

深化教学改革,落实新课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离不开集备活动的开展。集备为教师提供了合作、探讨、实践的有效平台,更要通过参与者思想火花的碰撞、集体智慧的分享、精华糟粕的取舍整合优质资源,进一步推动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拓展教学思路,提升核心教育教学素养。

撰稿:王景凯